番茄溃疡病
| 来源- | 作者- | 2012-08-12


        英文名  Tomato bacterial canker 
  病原  密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病致病型Clavivbacter michiganense subsp. michiganense(Smith)Davies et al,属细菌。 
  寄主  番茄、辣椒以及龙葵、天仙子等杂草,但不为害马铃薯。 
  危害  番茄毁灭性病害。蔓延迅速,为害严重,防治困难。 
分布  世界各地均有发生。 
番茄溃疡病又称萎蔫病。番茄不同生育期均可受害,病菌为害番茄的维管束,使之植株发生萎蔫和死亡。苗期造成缺苗,坐果中期病害迅速蔓延。植株开始大量萎蔫,逐渐枯死,严重地影响中后期产量。此病列为危险性细菌病害检疫对象。  

 发病初期,下部叶片向上纵卷,全株泛黄,最后全叶变褐枯死,叶不脱落,摘下叶柄,可见叶柄基部的维管束变褐。后期茎秆上出现狭长条斑,病斑上下扩展:长度约2~3厘米,后期病斑开裂,髓部中空和变褐。病原细菌通过维管束侵染果实后,果实皱缩、畸形,种子不能成熟,种小、黑色。在雨季,病果上有直径3~4毫米“鸟眼状”白色圆形斑点,后变褐色,中央粗糙略突起,斑点周围呈白色晕圈。  


 为害症状  
    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,在植株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。番茄的叶、茎、果均受害。 
  (1)植株:幼苗发病叶片自上而下逐渐萎蔫,植株矮化或枯死。移栽后,初期成株下部叶片凋萎下垂、卷缩,似缺水状,细菌未达到的部位,其枝叶生长正常。发病植株枯萎很慢,不表现出萎蔫症状,有些情况下,植株一侧或部分小叶出现萎蔫,而其余部分生长正常。病情继续发展,叶脉和叶柄出现小白点,茎变粗,外部形成瘤状突起,内部变褐色,并自下而上扩展。发病后期茎中空乃至开裂,可见褐色条斑,茎略变粗,生出许多疣刺或不定根。易折,叶片枯死,植株上部呈青枯状,湿度大时,有污白色褐色菌脓溢出。 
  (2)果实:细菌可通过维菅束侵染果实,也为害胎座和果肉。幼果发病后皱缩、滞育、畸形,果实内的种子很小、黑色、不成熟。正常大小的果实发病后外观正常,偶尔有少数种子变黑或有黑色小点(发病种子的发芽率仍很高),在暴风雨多时,果实上往往出现白色圆形小点,病情发展后变为褐色,中心粗糙,略微突起,直径约3毫米左右,斑点边缘围绕着白色晕圈,呈典型的。鸟眼斑。有时连在一起形成不定形的病区,使病果表面十分粗糙。鸟眼斑是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,由再侵染引起,不一定与茎部系统侵染同发生于一株。反季番茄溃疡病发病较迟,7~8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。 
溃疡病在番茄茎上的症状表现与番茄条斑病毒病极为相似,可凭下列特征区分:手捏病茎,内部中空且变为褐色的为溃疡病株;茎内不中空,髓部不变褐色的则为病毒病。 
  

 病原物  
    短杆状或棒状,大小(0.3~0.4)微米×(0.6~1.2)微米。革兰氏染色阳性,无鞭毛,无芽胞,有荚膜,无运动性,严格好氧;最适pH为7.5-8.5,最适温度为25~27℃。  

 侵染循环  
  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 
   1、 病菌的越冬:病菌可在种子内,外及病残体上越冬,并可承受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2-3年。 
   2、 病菌的侵入:病菌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,包括损失的叶片,幼根,也可以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,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,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,致种子内带菌。当病分赴冥想混合采收时,病菌会污染种子,造成种子外带菌,种子带菌率一般1-5%,严重可达53.4%。病菌也可以从叶片毛状体及幼嫩果实表皮直接侵入
|<< << < 1 2 > >> >>|



顶部
关于我们 | 免责申明 | 联系我们 | 站内留言 | 友情链接 | 站点地图 | 网站捐赠
Copyright © 2012 www.agr123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备09013243号